English

在青年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

1999-05-03 来源:光明日报 徐晓伟 信祖国 我有话说

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做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的工作。因为青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掌握了广大青年,我们就赢得了未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的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缺少系统深入的学习,不少青年对邓小平理论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最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包括青年学生)不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的青年把邓小平理论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人们去赚钱致富”。二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职工下岗问题,腐败问题等等,造成了对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三是由于缺少科学引导,不少青年对邓小平理论只是一种被动地学习,缺少自觉地、主动地接受。

一、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基本国情和中国当代史结合起来,让青年人在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认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批青年,当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年幼无知,对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生活,缺少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大多是一些零星的感性记忆,基本上没有理性的分析、认识。而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进行拨乱反正、开始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不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除此之外,这批青年对基本国情、对他们出生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也知之甚少。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从因果关系上看到邓小平理论形成并成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不可能真正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不可能懂得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现在这样一种路线、方针、政策,而不选择别样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学习理论同了解理论形成过程结合起来,也符合青年人乐于探索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他们对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为配合邓小平理论学习,我们必须在青年中认真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国当代史的教育。

要让青年们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远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的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还必须走过一个漫长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并完善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阶段;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民族振兴的阶段。

二、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改革开放实际结合起来,同对青年的思想疏导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理论能否被人们广泛接受,关键看这种理论是否有指导实践的作用,是否能指导实践。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许多青年也都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利益。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个人的致富机遇及条件不同,人们得到的种种利益也就存在着相对的差异。对此,我们青年同志不能偏狭地看待,对二十年来的巨大成就,要从整体上有一个正确的估价。

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我们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青年人看问题往往缺少全面性,往往表现出一种偏执的情绪。所以,我们如果不正确引导,就可能造成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误解,造成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片面理解,从而最终影响对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接受。比如,收入差距问题确实存在,但要正确看待。随着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深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分配上的差异。但是,党和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两极分化”。如: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利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坚决纠正;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我们搞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青年们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自身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处理好“学”和“用”的关系,让青年人在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中,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旗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三、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优秀品格结合起来,让青年人在邓小平理论中发现一种可贵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去主动地接受邓小平理论。

教育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特别是人格的力量,最能感染人、激励人。青年人,富有激情,崇尚典范,最容易在高尚的道德品格中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接受,我们也要确立这样的思路。邓小平同志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坚强的意志品格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祖国和人民的机体之中,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执著的爱,才使他不顾自己的荣辱,三起三落,愈挫愈奋;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执著的爱,才使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呕心沥血地构建他强国富民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引导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注意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对邓小平同志优秀品格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邓小平理论所蕴含的可贵的人生价值追求发掘出来,教育青年自觉地以邓小平同志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认同和接受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思想。

一是要发掘邓小平理论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这是青年接受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感情基点,因为青年人最容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邓小平理论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杰出的爱国者,他把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中国要富强、要发展,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正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入手,以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巨大勇气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开辟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要发掘邓小平理论的人民性内涵,这是青年接受邓小平理论的另一个感情基点,因为青年大多处在社会的基层,基层生活使他们孕育了一种朴素的民本情感。邓小平理论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决策思想的人民性。比如,他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还比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其次是衡量工作标准的人民性。在邓小平同志的许多论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同志判断改革成败、是非得失的标准,总是着眼于“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其中很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忧民乐民的思想,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